【地方誌2】── 商品化&獨立精神
***
出版市道低迷、城市人情疏離,返鄉創業,對編輯人成了一股難以抵抗的誘惑。近年,台灣地方誌的興起,其實已部分說明了這個現象。
台灣的地方誌還在草創階段,相較於先行的日本同業,台灣地方誌依然有著濃厚的文化與社會運動性格。
當然,文化與社會運動性格並沒什麼不好,問題只是,過度單一的地方誌,無法呈現地方精神的多樣性;更現實的是,沒有適當的商業模式,讓雜誌無法長期深耕,往往兩年不到就瀕臨財務困難。
「商品化」並不是地方誌的唯一出路,但卻值得探討。
「享受更多北海道樂趣的概念型郵購雜誌」,北海道的《Slow》雜誌,封面文字直接宣示品牌定位,雜誌內頁甚至附有訂購單,販售的產品從手作包包、傢俱、美食,到農漁產,北海道各地名產應有盡有。
「雖然《Slow》某種程度上具有精美型錄的功能,但絲毫無損閱讀的樂趣,無論是企劃主題、圖文還有美編的表現都在水準之上,可以看出編輯團隊致力於推廣北海道物產、文化以及對土地的關懷。」
「商品化」並不儘然就不能張揚媒體的想法與理念,也並不儘然就會喪失媒體的獨立精神。
「我們會繼續發行雜誌,還希望能出幾本好書。如果說雜誌是訊息的傳遞,那麼書本就肩負了教育的功能。我指的教育,並非單方面要教人家什麼大道理,而是希望我們發行的東西,能喚起更多年輕人改變家鄉或人生的動力。」攝影師出身的創辦人高原淳說。